你了解“介入”吗?

作者:高哲宁 发布日期:2014-04-29访问量:46422 次

介入诊疗技术被誉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之外的第三诊疗技术,能够对病人提供检查、诊断、治疗等一整套治疗方案,患者可以通过介入诊疗技术达到最少的痛苦、最小的损伤、最佳的疗效。

但由于介入诊疗技术长期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发展。关于“介入”,《现代汉语辞典》中这样解释――“介入:插在两者之间干预其事”。顾名思义,介入诊疗,既不同于传统内科的“打针吃药”,也不同于传统外科的“开刀手术”,而是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透视下,利用特殊导管,经人体表面通过血管等途径进入人体内病变部位,直接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。

那么,“介入”到底能治什么病?

关键词之一:“介入”能把人体内“瘪”了的“管道”撑开!

人体内有许多“管道”,除分布十分广泛的血管外,还有食管、气管、胆管、输尿管等。这些管道如果出现狭窄,会引起很多疾病,如肾动脉狭窄会引起高血压,食管狭窄会引起吞咽困难,胆道狭窄会引起梗阻黄疸……这些已经很窄的管道,单靠吃药,是很难彻底疏通的。做手术,创伤大、风险也大。通过介入,按照最简单的物理学原理,一下直接撑开。

如脑动脉硬化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血管方面的疾病,传统的治疗无非药物溶栓,见效太慢。通过介入,在造影指引下,将特殊支架植入到斑块所在位置,并将斑块紧紧贴住,这样血管就被“撑开”,让血流正常通过。更重要的是,斑块被固定后,减少了脱落、堵塞血管的危险,也就化解了中风的发生。

再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为例,治疗时,医生穿刺股动脉后,在高清晰度X线机引导下,将特制的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狭窄处,然后推出压缩在导管内的支架,随即支架就膨胀到原设计尺寸,并稳定、均匀地撑开狭窄处,畅通血管。

同样的道理,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晚期食道癌患者,本来滴水不进了,这时,医生把一根管子送到食道病变处,轻轻一按“扳机”,打开支架,被肿瘤堵死的食道瞬间通畅,患者就能大口吃饭了。

形象地说,人体内的“管道”,就是生命的河流,一旦出现淤积,河道变窄,就要发“洪水”。介入疗法,就是通过放置支架,给生命之河“清淤”。

关键词之二:“介入”,能把人体内“漏”了的“管道”堵住!

在日常生活中,有许多患者因外伤、肿瘤、手术、分娩等原因大出血,常常危及生命,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短时无法奏效。

过去,为保全生命,患者常常要以牺牲脏器为代价。“介入”,不但能保留患者的脏器,延续脏器的功能,而且对各种出血性疾病,如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,或肺癌引起的咯血,妇产科疾病或产后引起的大出血,外伤所致的内脏出血等,可以做到“哪里出血堵哪里”、“哪里阻塞通哪里”,往往能起到“一次止血”的奇效,达到治疗的效果或为后续治疗创造时间和条件。

如通过子宫动脉栓塞,产后大出血的能保留子宫;肝、脾、肾等实质性脏器的破裂出血,可以通过动脉栓塞,既快速止血,又能保留脏器……这为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。

脑动脉瘤通常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,一旦破裂,十分凶险。从前每遇发病,惟有开颅手术。但有些患者的出血部位非常特殊,传统的外科开颅手术无法到达,惟一的途径是“介入”。

关键词之三:“介入”,能 “照”出肿瘤“原形”!

肿瘤,分“良性”和“恶性”。过去,患者一旦发现得了肿瘤,只有通过手术,才能确诊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。但随着医学的发展,做一个超声或CT引导下的穿刺“活检”,就能确诊了。

“活检”,就是在超声图像引导下,医生使用活检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穿刺,取出病变组织,进行病理学诊断,这不但可以使本来就已体质很弱的患者免受一刀之苦,更重要的是创伤小、标本质量高,已成为临床非手术条件下获得组织病理诊断的常规方法,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。

介入性超声在治疗中主要分3种:(1)对肝、肾等腹部脏器囊肿进行穿刺引流和硬化治疗,打个比方,就是用穿刺针先把病变部位的“坏水”抽干净,再注进去药物,直接给病灶“吃药”;(2)对肝血管瘤,在超声引导下直接向瘤内注入药物;(3)对肝脏等部位的肿瘤,在超声引导下穿刺,将射频或微波电极置入到肿块内,通过热凝固,“烤死”肿瘤。

关键词之四:“介入”,能 “饿死”人体内的肿瘤!

这种治疗叫动脉化疗与栓塞,就是用导管送到肿瘤动脉里面,然后往里打药,在较短时间内把化疗药物打进去。同时,采用血管栓塞剂把血管拴住,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,使肿瘤缺血“饿死”。

这种疗法,抗癌药通过导管在几秒钟就会进入肿瘤,用药量仅为静脉全身给药量的1/10~1/5,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,发挥出最大的抗肿瘤作用,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、肺、胃、肾、盆腔、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。这就像除草一样,我们一边应用高浓度农药,一边又截断小草吸取养料的根,小草必然会枯死。

“介入”是现代放射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,同时还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医术,这尤其体现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上。约25%—30%的生育年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,治疗方法也很多,但“介入”不需开刀,只要在大腿根部皮肤上穿一根细针,将直径约1.5毫米的导管引入血管,将导管直接送达子宫肌瘤供血血管内,注入栓塞剂,使肌瘤缺血性坏死,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。这种方法,体表不留伤口,避免了手术的创伤及术后留下的疤痕,不影响内脏的结构,保留了子宫及正常生理功能。

“介入”,为肿瘤的综合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。

如肝癌,过去主要以手术为主,但由于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,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。“介入”可以把上述方法联合使用,既“饿”又“烤”,使肿瘤缩小,为手术彻底切除提供了可能。介入治疗通过数字技术,扩大了医生的视野。借助穿刺针、导管、导丝,延长了医生的双手,直接把药物或特制物质送到体内或深部组织,使许多过去必须手术治疗,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,甚至无法治疗的疾病,找到了一个全新途径,它化大手术为小手术,化难治为易治,化不治之症为可治,已成为现代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。

与传统的外科、内科治疗相比,“介入”有四大优点:

1.微创性:介入的穿刺点只有一个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,把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,一般只需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,从而降低了危险性。如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,过去惟有“开颅”,现在通过大腿根部一个仅两毫米的小切口,医生的“眼”和“手”就一下“伸”进了患者的大脑。

2.定位准:手术在先进的影像设备监视下进行,一目了然。

3.疗效高:对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,“介入”能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,全身副作用小,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。

4.恢复快: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。如心脏介入,手术后把导管撤出体外,不需缝合穿刺部位,仅压迫止血即可。患者往往第二天就能下地,再在医院观察2至3天,就可以回家休养了。

一百年前,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,成功拍摄出人类手部的X线片,这张划时代的照片震惊了世界,从此改变了医学的发展轨迹,在“外科”、“内科”之后又诞生了第三医疗体系—“介入”,并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潮流。

健康,是最大的幸福!介入诊疗技术的落地生根、枝繁叶茂,必将为所有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长久的福祉。

 

 

介入导管室:杨鑫

sildenafil citrate 25mg charamin.com cipro 250mg
关键词:介入,科普,支架,造影